1月26日下午5点之后,诸多微信用户打开朋友圈后,发现画风不太对:满屏都是“毛玻璃”特效的照片。并且,想看这些照片的清晰版本,还得给发照片的朋友发红包。
根据该游戏规则,用户可以任意发布一张照片。朋友除非发出一个由系统随机定下的小额现金红包,不然只能看到一张被模糊的照片。并且,该活动持续到晚上8点,所有“红包照片”将于当晚24点自动删除。
联系此前,支付宝从微信手中抢下了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合作权,将分几轮向用户派发1亿元的现金红包,再看看微信这拼命挖掘用户“刚需”的劲头,舆乐通 网络公关策划不禁思索,这代表着微信和支付宝的年度“红包大战”又愈演愈烈了吗?
不过,在
那么,微信红包真的涉黄了吗?微信红包炒作噱头错在哪了?听舆乐通 网络公关策划给大家分析下。
1、社交不等同金融社交
随着移动互联网及微信的发展,微信营销方式在近几年比较红火。但是,这仍然不能掩盖,微信朋友圈是私人社交圈的实质。以微信“红包照片”为例,舆乐通 网络公关策划认为,该事件的娱乐性本身就大于营销性。大家参与其中,主要是新奇感和自我满足感的督促。如果平时,发张普通的照片,也得模糊求打赏了才能看,那商业化味道太浓了,不适合朋友圈的社交关系的维护。
再者,微信不是一直对朋友圈的营销信息打击的比较严厉了,怎么昨天微信自己的红包游戏,就一直放任自流呢?
2、挑战道德和法律底线
微信“红包照片”本质上还是利用大众对他人的“窥探”欲望,大众愿意为别人的“私密”买单。在这种情况下,微信用户纷纷脑洞大开,抛出各种颇具亮点的“内涵图”,包括全家福、童年照、身份证照、艺术照等趣味照片,再配上让人遐想无限的文字,进行病毒式传播,本身就是挑战道德和法律底线行为。
再者,网络事件营销公司舆乐通 网络公关认为,哪怕微信号称对其内容进行监管,但难保不会被有心人利用,进而发布一些隐晦色情的违规内容,以吸引用户付费观看呢?毕竟,不付费的用户因为看不到图片内容,也压根无法举报。
总体来讲,舆乐通 网络公关策划,还是挺欣赏微信团队的“红包照片”的创意。但是,舆乐通 公关网络策划也提醒,虽然任何创新方式都要方便受众,可道德法律边界也不能逾越。不然,也只能损人不利己!
《微信“红包照片”提前结束疑遭警告,这个事件炒作失败了吗?》